2006/04/02

在那裏能找到一份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痛苦、困難、甚至死亡?

幾個月前,一位朋友的歷女亞玲,患上癌症不治,去世時才十八歲。在她臥病期間,家人常談論她的病況。故此,朋友六歲大的兒子輝仔一直都曉得玲姐姐患了重病。在玲去世後幾天的一個早上,哥哥問輝仔:「玲姐姐去了那裡?」他說:「死了,去了天堂。」「你想她嗎?他點著小頭表示想念。「你有沒有哭呀?」「沒有。哥哥再問他為什麼以後再見不到玲姐姐也不哭呢。他望著哥哥不解的說:「她在天堂上,將來我去天堂時,便可以見到她了,為什麼要哭啊!」

這是輝仔對「死亡」的認識,從他的答話中,覺得他不會認為死亡是件可怕的事。當然,這些思想是成人所灌輸的。通常父母愈不願意提及死亡,該子們就愈怕死亡。習慣上,我們都不願意直接地講出「死亡」這個名詞。我們會說「他走了」或「他離開我們了等話。究竟死亡是不是這麼可怕,以致人忌諱到連講這兩個字也不敢呢?死亡在人的生命中意味著什麼?死亡是表示生命的完結嗎?如果明天你就要死去,你會怎樣去準備這一刻的來臨呢?為什麼怕死......

自古以來,死是一個自然的生命現象,富人會死,窮人也會死,年老的固然要死,但年輕的亦會死去。「死亡」一直威脅著人類。孩子們鬥咀,罵對方早死;成人們攬鏡自憐,亦不過由於年華消逝、一步步接近死亡之故。究竟人為什麼怕死呢?不外由於對現世的留戀,和對未來的不可知產生恐懼,更加上不知道死亡會在那一時刻來臨之故。

△對現世的留戀──人一生奮鬥,不斷追求成就和財富,但當死亡來臨時,一切都化為烏有;也有人一生發奮圖強,培養知識和才能,為人服務,到死亡來臨時,他的貢獻也變成了有限。也有人一生坎坷,在苦痛中度日,但如果他知道快將死去的話,他便會巴望著能有多些時間,享一下苦盡甘來的日子。另一個面對死亡時最難放下的一件事,就是要離開自己的親友,如果家中尚有幼小子女的話,那就更加放心不下了。總之,面對死亡的來臨,就好比一個遠行的人,坐在候機室中等候著進機倉。此時浮現腦際的盡是往事,一切都是那麼的可愛和令人留戀,連過去不快的人和事,如今看來也是可懷念的。

△對未來產生恐懼──人都希望能預知自己的未來,占卡,士丫問卦的心理就在於此。對於現世時間中的未來際遇,尚可以從過來人身上推測,作鑑戒。死亡後的世界人無從知道,也沒有人可給與經驗上的指示,縱或有人敢告訴你,卻都被視為無稽或迷信之言。因為大家都認為生死之不同,是處於兩個不同的「世界」。敢不同於現實,又不能確知它的究竟,於是人便產生對手亡的恐懼。

△不知道何時會死──死亡的出現最難預測,人除了久臥病榻而死之外,通常大多數人是沒有心理準備去接受死亡的。每天意外死亡的事件中,都難逃「死亡」的劫運。可以說,人最確定的事情,是死亡,因為每個人都要死,而人生最不確定的事情是死亡的時刻,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。此外,人對將死彌留時刻的那陣痛苦程度,也是無法推測和作好準備的。


死亡價值觀

人怕死,欲逃避死亡,但卻又無法知道死亡的日期;而現實生活中,郤又有人找「死」,用「死亡」來解除痛苦,自殺者的出發點就在於此。一名中學生,因為不能升級而自殺身亡。在遺書上他寫道:「......其實死亡和留班對我來說,都是一件痛苦的事,但我已考慮得很清楚了...... ,十秒鐘的痛苦,比起日後接種而來的痛苦更為舒服。所以,我選擇了前者。這裡,為他來說,死是一個結束、終點,也是一個解脫,脫離現實生命中的困境;因為他對生命失去了信心。他在尋死之時只看到自己的成績表,他忽略了在學生生活之外,尚有其他有意義的事物,於是他毀滅自己,同時也否定了生命中的一切意義。

我們說:「死有輕於鴻毛,有重於泰山。」以下就是另一個實例:「突破」雜誌的創辦人蘇恩佩女士,在二十多年與,癌病鬥爭的歲月中,不但沒有妥協,反而不斷地獻出自己的每分力量,為主為人服務。在她,的遺著「死亡,別狂傲」中,她寫道:「我知道我不畏懼死亡,因為我雖然談不上『成就』,但我已獻出凡我所有,過了充實有意義的一生。我知道我不畏懼死亡,因為我是一個蒙赦免、蒙教贖的人,死亡於我並非『不可知之地』,而是遷移到一個更美好、要光明的地方,更有能力地獻上自己。」一個多麼積極、負責的心態!她能夠接受死亡,但又郤不是為了逃避,更不會懼怕死的來臨,因為她已經獻出了她有意義的生命。可以說,她是無愧於心,死而無怨了。況且,她知道死亡並非終結,而是到一個更美、更光明的地方,那裡有更充實的愛的生活。


死亡可充實生命

有死亡,人才會珍惜生命,真正珍惜生命的人會常常準備著面對死亡。人面對死亡可以如同學生面對考試一樣:考試日期愈近,便愈發奮用功起來。但是,一個勤力的好學生,整年累月都是那麼勤力的,時時準備好隨時應考。

智利一名二十歲的少女,得悉自己心臟過弱,僅剩半年壽命。結果,她辭去原先的職務,自動到貧民窟從事社會工作。她說:「這樣,我會死得痛快些。」以後,因她工作成績卓絕,應邀到紐約演說。在那裡,她遇見一位名醫,治好了她的絕症。至今,她仍在南美幫助窮人。說起來,給予她的生活新意義和新方向的不是那位名醫的成功手術,而是她自己對死亡的期待和準備。

死亡是一個必然的現象,它給予生命一個局限,於是,人便要在這個局限內努力,好充實這一段有生命的時間。另一方面,我們的生命一直參與著世界的造化工程,人類的歷史就是由許許多多生命來延續的。由於生命受到死亡所加的局限,人便要更積極地把握時間,完成自己的責任。


基督徒的死亡觀

△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──死亡是生命其中的一個階段,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的生命的各階段是:出生、長大、年長、衰老和死亡;但「死」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,它只是生命的「生活」形式改變罷了,所以,我們不以為毛蟲死去,而說牠已轉化成蝴蝶了。人死去實在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:「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,痛苦不能傷害他們。在愚人看來,他們算是死了,認為他們去世是受了懲罰......其實,他們是處於安寧中......充滿著永生的希望。」 (智‧3:1─4) 這個新開始的新生命,是超越人現世生活經驗的,所以人將「生」與「死」視為兩個極端,同時又帶著一個「短暫」的視野來看生命,故將「死亡」當為生命的結束。信仰告訴我們,死亡是進入新生的門徑。在追悼亡者禮儀中有這樣一句話:主,為信仰你的人,生命只是改變,並非毀滅。故此,死亡也可以有它積極的一面,這個結局是值得高興的。因為「這場好仗我打完了,應走的路途,我走完了,信德,我保守了。」(弟後‧4 :7)

△死亡開始了永生──耶穌基督的被釘而死,是件千真萬確的事,所有基督徒都相信耶穌接受了究亡這事實,同時亦肯定了祂的復活事跡。「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,也復活了,同樣,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祂一起來。」(得前‧.4:14)這是說:既然我們相信耶穌自己復活了,當然也相信祂能使我們和祂一起復活。事實上,基督的復活告訴我們,死亡不能征服祂,相反地透過死亡的事跡來顯示了基督自己的愛,和天父的恩寵和愛:因為愛,基督甘願接受死亡,也由於天父的慈愛和恩寵,基督死後復活了。由於基督的復活,我們相信我們將來也會與祂一向復活。在耶穌傳教的時候,祂先後復活了雅依洛的女兒和拉區祿 (若‧11:1─44) ,這更堅強了我們對「復活」的信心。其實,因為有死亡才有「復活」。因了基督復活的事實,我們才可以分享天父的生命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,「復活」是我們有死肉軀生活的希望和憑藉。

△死亡的準備──聖經中形容死亡的來臨,如盜賊一樣突然而至,(得前‧5:2)因而勸勉人:「你們也應當準備,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,人子來了。」(路‧12:40)事實上,既承認死亡是生命必然的事實,我們便應該時常做好準備,就好像一個少女籌備婚嫁,或一個媽媽準備迎接自己的孩子誕生一樣。人要是有這樣的一個積極心態來準備死亡的話,便一,定會善度生活來期待永生。誠然,相信永生和復活,是不會減少生活中的痛苦事件和困難的,不過,可以給予我們無比的堅韌力量,去積極的面對它們,同時更幫助我們體會到生、老、病、死在生命中的意義,並勉力的去適應和接受,相信這是準備死亡的最好方法。


結語

「死亡」是人生命中一個必然現象,就好像生、老、病一般的普通,不過由於不知死後的情形,故人會對死亡產生恐懼。基督徒對死亡也是恐懼的,但信仰使他們認識到「死亡」是回到天父那裡,而最後人都會復活起來。現在的生活就是準備日後「復活」的時刻。所以,我們要積極地善度現世的生活。因此,死亡不足畏,要害怕的是:我們是否把握著現世的生活,來準備死亡的來臨?我們能否如蘇恩佩女士般在迎接死亡時,充滿信心地說:我已獻出了我的所有,過了充實有意義的一生。

1 comment:

Jacky said...

為什麼怕死?

自古以來,死是一個自然的生命現象,富人會死,窮人也會死,年老的固然要死,但年輕的亦會死去。「死亡」一直威脅著人類。孩子們鬥咀,罵對方早死;成人們攬鏡自憐,亦不過由於年華消逝、一步步接近死亡之故。究竟人為什麼怕死呢?不外由於對現世的留戀,和對未來的不可知產生恐懼,更加上不知道死亡會在那一時刻來臨之故。

△對現世的留戀──人一生奮鬥,不斷追求成就和財富,但當死亡來臨時,一切都化為烏有;也有人一生發奮圖強,培養知識和才能,為人服務,到死亡來臨時,他的貢獻也變成了有限。也有人一生坎坷,在苦痛中度日,但如果他知道快將死去的話,他便會巴望著能有多些時間,享一下苦盡甘來的日子。另一個面對死亡時最難放下的一件事,就是要離開自己的親友,如果家中尚有幼小子女的話,那就更加放心不下了。總之,面對死亡的來臨,就好比一個遠行的人,坐在候機室中等候著進機倉。此時浮現腦際的盡是往事,一切都是那麼的可愛和令人留戀,連過去不快的人和事,如今看來也是可懷念的。

△對未來產生恐懼──人都希望能預知自己的未來,占卡,士丫問卦的心理就在於此。對於現世時間中的未來際遇,尚可以從過來人身上推測,作鑑戒。死亡後的世界人無從知道,也沒有人可給與經驗上的指示,縱或有人敢告訴你,卻都被視為無稽或迷信之言。因為大家都認為生死之不同,是處於兩個不同的「世界」。敢不同於現實,又不能確知它的究竟,於是人便產生對手亡的恐懼。

△不知道何時會死──死亡的出現最難預測,人除了久臥病榻而死之外,通常大多數人是沒有心理準備去接受死亡的。每天意外死亡的事件中,都難逃「死亡」的劫運。可以說,人最確定的事情,是死亡,因為每個人都要死,而人生最不確定的事情是死亡的時刻,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。此外,人對將死彌留時刻的那陣痛苦程度,也是無法推測和作好準備的。


死亡價值觀

人怕死,欲逃避死亡,但卻又無法知道死亡的日期;而現實生活中,郤又有人找「死」,用「死亡」來解除痛苦,自殺者的出發點就在於此。一名中學生,因為不能升級而自殺身亡。在遺書上他寫道:「......其實死亡和留班對我來說,都是一件痛苦的事,但我已考慮得很清楚了...... ,十秒鐘的痛苦,比起日後接種而來的痛苦更為舒服。所以,我選擇了前者。這裡,為他來說,死是一個結束、終點,也是一個解脫,脫離現實生命中的困境;因為他對生命失去了信心。他在尋死之時只看到自己的成績表,他忽略了在學生生活之外,尚有其他有意義的事物,於是他毀滅自己,同時也否定了生命中的一切意義。

我們說:「死有輕於鴻毛,有重於泰山。」以下就是另一個實例:「突破」雜誌的創辦人蘇恩佩女士,在二十多年與,癌病鬥爭的歲月中,不但沒有妥協,反而不斷地獻出自己的每分力量,為主為人服務。在她,的遺著「死亡,別狂傲」中,她寫道:「我知道我不畏懼死亡,因為我雖然談不上『成就』,但我已獻出凡我所有,過了充實有意義的一生。我知道我不畏懼死亡,因為我是一個蒙赦免、蒙教贖的人,死亡於我並非『不可知之地』,而是遷移到一個更美好、要光明的地方,更有能力地獻上自己。」一個多麼積極、負責的心態!她能夠接受死亡,但又郤不是為了逃避,更不會懼怕死的來臨,因為她已經獻出了她有意義的生命。可以說,她是無愧於心,死而無怨了。況且,她知道死亡並非終結,而是到一個更美、更光明的地方,那裡有更充實的愛的生活。


死亡可充實生命

有死亡,人才會珍惜生命,真正珍惜生命的人會常常準備著面對死亡。人面對死亡可以如同學生面對考試一樣:考試日期愈近,便愈發奮用功起來。但是,一個勤力的好學生,整年累月都是那麼勤力的,時時準備好隨時應考。

智利一名二十歲的少女,得悉自己心臟過弱,僅剩半年壽命。結果,她辭去原先的職務,自動到貧民窟從事社會工作。她說:「這樣,我會死得痛快些。」以後,因她工作成績卓絕,應邀到紐約演說。在那裡,她遇見一位名醫,治好了她的絕症。至今,她仍在南美幫助窮人。說起來,給予她的生活新意義和新方向的不是那位名醫的成功手術,而是她自己對死亡的期待和準備。

死亡是一個必然的現象,它給予生命一個局限,於是,人便要在這個局限內努力,好充實這一段有生命的時間。另一方面,我們的生命一直參與著世界的造化工程,人類的歷史就是由許許多多生命來延續的。由於生命受到死亡所加的局限,人便要更積極地把握時間,完成自己的責任。


基督徒的死亡觀

△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──死亡是生命其中的一個階段,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的生命的各階段是:出生、長大、年長、衰老和死亡;但「死」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,它只是生命的「生活」形式改變罷了,所以,我們不以為毛蟲死去,而說牠已轉化成蝴蝶了。人死去實在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:「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,痛苦不能傷害他們。在愚人看來,他們算是死了,認為他們去世是受了懲罰......其實,他們是處於安寧中......充滿著永生的希望。」 (智‧3:1─4) 這個新開始的新生命,是超越人現世生活經驗的,所以人將「生」與「死」視為兩個極端,同時又帶著一個「短暫」的視野來看生命,故將「死亡」當為生命的結束。信仰告訴我們,死亡是進入新生的門徑。在追悼亡者禮儀中有這樣一句話:主,為信仰你的人,生命只是改變,並非毀滅。故此,死亡也可以有它積極的一面,這個結局是值得高興的。因為「這場好仗我打完了,應走的路途,我走完了,信德,我保守了。」(弟後‧4 :7)

△死亡開始了永生──耶穌基督的被釘而死,是件千真萬確的事,所有基督徒都相信耶穌接受了究亡這事實,同時亦肯定了祂的復活事跡。「我們若是信耶穌死了,也復活了,同樣,也必信天主要領那些死於耶穌內的人同祂一起來。」(得前‧.4:14)這是說:既然我們相信耶穌自己復活了,當然也相信祂能使我們和祂一起復活。事實上,基督的復活告訴我們,死亡不能征服祂,相反地透過死亡的事跡來顯示了基督自己的愛,和天父的恩寵和愛:因為愛,基督甘願接受死亡,也由於天父的慈愛和恩寵,基督死後復活了。由於基督的復活,我們相信我們將來也會與祂一向復活。在耶穌傳教的時候,祂先後復活了雅依洛的女兒和拉區祿 (若‧11:1─44) ,這更堅強了我們對「復活」的信心。其實,因為有死亡才有「復活」。因了基督復活的事實,我們才可以分享天父的生命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,「復活」是我們有死肉軀生活的希望和憑藉。

△死亡的準備──聖經中形容死亡的來臨,如盜賊一樣突然而至,(得前‧5:2)因而勸勉人:「你們也應當準備,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,人子來了。」(路‧12:40)事實上,既承認死亡是生命必然的事實,我們便應該時常做好準備,就好像一個少女籌備婚嫁,或一個媽媽準備迎接自己的孩子誕生一樣。人要是有這樣的一個積極心態來準備死亡的話,便一,定會善度生活來期待永生。誠然,相信永生和復活,是不會減少生活中的痛苦事件和困難的,不過,可以給予我們無比的堅韌力量,去積極的面對它們,同時更幫助我們體會到生、老、病、死在生命中的意義,並勉力的去適應和接受,相信這是準備死亡的最好方法。


結語

「死亡」是人生命中一個必然現象,就好像生、老、病一般的普通,不過由於不知死後的情形,故人會對死亡產生恐懼。基督徒對死亡也是恐懼的,但信仰使他們認識到「死亡」是回到天父那裡,而最後人都會復活起來。現在的生活就是準備日後「復活」的時刻。所以,我們要積極地善度現世的生活。因此,死亡不足畏,要害怕的是:我們是否把握著現世的生活,來準備死亡的來臨?我們能否如蘇恩佩女士般在迎接死亡時,充滿信心地說:我已獻出了我的所有,過了充實有意義的一生。